题记:
冯增铭同志1995年考入原吉林工业大学,大学期间通过勤工俭学于1999年6月完成大学学业,同年考取本校硕士研究生,200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7月被选留到机械原理与设计教研室任教;2002年3月硕士毕业后,被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12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被破格聘任为副教授;2010年3月和7月先后受邀赴韩国和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任ASMD2009上海学术论坛组委会委员和ACMD2010日本京都国际会议分会主席。现任吉林大学机械原理与设计教研室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链传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吉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春市博士联合会理事。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冯增铭同志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严格履行党员义务。以新时期党员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大局为重,主动承担各项教学任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发挥着新时期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
二、潜心教学工作,关注人才培养
冯增铭同志始终牢记大学的首要使命是人才培养,在本科生培养上,该同志多年来在主讲本科生《机械原理》、《机械工程综合实验》、《CAD/CAE/CAM2》等课程时,能认真备课,辅导答疑,对学生严格要求,注重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建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勇于创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作用,利用教学、科研与产业相互耦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机械原理课程体系中各研究对象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介绍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由理论回归实践的能力,夯实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理论基础。先后获得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一等奖和吉林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三等奖。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冯增铭同志将培养机械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和吉林大学校级一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共2项。
在研究生培养中,冯增铭同志非常注重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能够把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科学研究,定期安排研究生用英文进行学术报告,并自费邀请专家为研究生做有关学术交流, 以促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升。 2010年7月,该同志带领5名研究生赴日本京都大学参加ACMD2010国际会议,在会议上他和学生受邀分别宣读了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成为与会代表中宣读论文最多的学校,受到了国际知名学者的一致赞扬,并得到国际知名学者的推荐,成为ACMD2012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
三、积极探索创新,推进科研和学科建设
大学的另一使命是进行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冯增铭同志本着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牢记这一使命,在继承已有的优势科研方向前提下,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开拓研究方向,目前已形成了汽车发动机正时链系统设计与分析、多刚体多柔体耦合动力学分析、现代接触动力学技术、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机电液控多学科一体化协同技术等研究方向。近年来,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先后承担完成与运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EI检索11篇,申请专利5项,其中博士论文研究成果《新型齿形链的啮合机理及动态特性分析》作为《齿形链啮合原理》专著的重要研究成果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公开出版。目前,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与校内基金项目共2项。
2008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该同志以讲师职称申报国家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基于复杂多元变异的Hy-Vo链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及平台开发”并获批准,成为学院历史上首位以讲师职称主持863计划的青年教师。该项目所研究的Hy-Vo链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平台不仅可以打破国外的独家技术与市场的垄断,以自有创新技术实现Hy-Vo链的国产化,并替代进口,而且可以自主研发升级换代的新型Hy-Vo链产品系列,掌控并主动运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多元变异的新型Hy-Vo链啮合设计理论这一创新核心技术,可显著提高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箱与分动箱、汽轮机、工业泵、冶金机械、化工机械、石油钻机等众多主机的工作可靠性,推动学科发展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及其产品结构调整,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课题的研究成果已为三家企业实现配套,成果分别应用于汽轮机、京沪高铁建设项目(京沪高铁轨道板磨床)以及汽车变速箱领域,为课题协作单位杭州东华链条集团带来了140多万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提升了企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该同志所研究的新型Hy-Vo链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平台已与国外著名CAE软件开发商达成技术合作意向,该技术合作意向将为实现自主研发的新型Hy-Vo链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平台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009年,该同志根据工程机械行业对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发展需求,为相关企业提出了基于机电液控多学科一体化的工程机械典型复杂产品的专用平台开发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并且已在相关企业得到推广与应用,从而提高了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实现了学科与行业、学术与技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2010年7月,为了学院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的顺利评估,该同志积极主动地牺牲节假日,为实验室整理撰写其课题研究方向简介与科研项目的支撑汇报材料,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服务学校和社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将人才和科研成果回馈给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吉林大学培养的一名学生,冯增铭同志有着强烈的要将自己的所学、所用、所想、所做回馈给学校和社会的意识与责任心。 经过多年与国内外著名CAE软件开发商的交流与合作,2009年12月,通过与韩国FunctionBay公司合作,使吉林大学获赠100多套价值15亿人民币的数字化产品开发软件RecurDyn,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RecurDyn数字化样机技术培育中心,并且该同志先后2次为学院师生免费进行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先后2次为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从事虚拟样机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提升了学院相关师生的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水平,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CAE专业人才。2010年10月,又从韩国FunctionBay公司获赠机电一体化教学仪器与软硬件1套,目前,已形成与国外著名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进行联合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科研条件与环境。
2010年9月,经过不懈努力,冯增铭同志又为学院引进两位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国外学者担任吉林大学客座教授,先后5次邀请美国、德国和韩国学者与专家到吉林大学做学术报告和交流,2010年10月,该同志又促成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庆熙大学机械工程系签订学术合作与交流谅解备忘录,为两校机械工程学科在教师互访、共同组织国际会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合作出版学术著作、学生互换与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通过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开拓了机械学院师生的科研视野,丰富了机械学院的学术研究方向。
作为ASMD2009上海学术论坛的组织者之一与学术召集人,他于2009年6月在上海成功组织举办了由中日韩三方教授参加的亚洲多体动力学学术论坛,促进了亚洲多体动力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国内更多学者参加ACMD2010日本京都国家会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冯增铭同志不仅积极服务于本校的教育科研,而且也积极为吉林省兄弟院校服务,曾先后受邀到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北华大学等院校做学术报告与交流,为兄弟院校的师生带去自己的新思想、新成果,促进了兄弟院校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
在服务社会方面,早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期间,作为长春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的CAD/CAE/CAM/PDM技术工程师,冯增铭同志在“长春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和长春市政府“小型巨人计划”资助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咨询与服务项目的支持下,先后为6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产品创新设计、复杂零件加工、包装设计、逆向工程、快速成型、模具制造等服务。为推进长春市中小企业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及管理水平,为企业培养CAD/CAE/CAM/PDM专业化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关爱同事和学生,促进校园稳定和谐
作为教研室副主任,冯增铭同志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成长,积极组织与鼓励教研室青年教师申报相关课题,并加以指导,使教研室多个青年教师获得校内基金项目,并将教研室相关教师作为自己课题组申报科研项目的主要参加人。日常生活中对待同事,他常以宽容之心待人,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当同事遇到困难时总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新留校青年教师出现教学事故时,能够主动及时地替其承担教学任务,能够从青年教师未来发展的利益着想,积极有效地化解教学事故给青年教师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同事生病住院期间,能够主动积极地替同事承担教学任务,当同事突发心脏病时,能够果断决定并及时安排学生购买药品,正确冷静地组织救助工作,使同事及时得到医疗救治。
作为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的班主任,他经常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精神状态,关注家庭拮据的学生,为他们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常以自己勤工俭学的艰苦求学经历激励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度过难关,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