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世界读书日,学院大学生M·M学习研究会举办了一场《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读书分享会。主讲人王子畅同学与30余名学生围坐交流,以书中案例为脉络,共同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与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

分享会上,学院M·M学习研究会成员王子畅从书中“三代工人的血泪创业”娓娓道来,带领听众穿越中国工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起步到今日领跑全球的壮丽征程。他动情讲述八旬工程师在泛黄图纸上,勾勒首条自主生产线的故事,“那些泛黄的图纸不仅是技术的见证,更是一代匠人自力更生的精神丰碑。”结合高铁齿轮箱精度从毫米级到微米级的飞跃、航天“天宫”与深海“蛟龙”背后的精密制造,他分享到:“中国制造早已突破‘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每一步跨越都凝结着创新与坚守的力量。”
在分析中国制造的全球角色时,王子畅以“一带一路”倡议中核电技术的海外应用、5G通信标准的国际引领为例,解读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创新策源地”的转型逻辑。“书中提到,制造业不仅是经济的根基,更是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载体。‘大国重器’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用螺丝钉般的执着拧紧民族复兴的齿轮。”他引用作者曾纯的观点,引发在场学生共鸣。
面对核心技术攻关与绿色转型的挑战,王子畅结合个人感悟呼吁:“我们这代人既是见证者,更是建设者。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青年应以创新破局,用匠心作答。”
此次阅读分享会虽规模不大,但深度交流更显思想碰撞的价值。正如王子畅总结:“中国制造的史诗由无数微小的突破铸就,而新时代青年的每一份努力,都将为这部史诗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