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12301)实验教学大纲
01.教学单位名称: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02.实验中心名称:机械制造实验室
03.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04.课程代码:412301
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06.课程性质:必修
07.课程学时:72学时,其中含实验 6学时
08.课程学分:4.5
09.面向专业:机械工程、工业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
10.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高等理工科院校机械、车辆、农机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切削原理和机床刀具、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工艺规程设计、夹具设计、装配方法及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相关设计方法,加深制定工艺规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获得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1.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
(1) 认识各类刀具及掌握测量刀具角的的方法;
(2)巩固工艺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影响的概念,掌握工艺系统刚度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3)理解测力传感器的原理和切削力的测量特点和方法,掌握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学会建立切削力经验公式的方法;
(4)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可根据要求设计装配尺寸链,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巩固和掌握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知识和方法,了解组合夹具的特点和夹具设计方法;
12.开设实验项目
(1)刀具的认识及刀具几何角度测量
掌握测量车刀几何角度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车刀各几何角度的定义及其标注方法。认识端铣刀、麻花钻、铰刀、扩孔钻、齿轮滚刀等典型刀具的角度。
(2)车削力的测定及经验公式的建立
了解各种测力传感器的特点及测量原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测试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切削原理等方面知识的能力,掌握切削力的测量方法。研究车削用量ap、f、υc以及刀具前角γo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 用测力仪直接测出车削力,用计算机将实验数据加以处理,建立车削力经验公式。
(3)工艺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了解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特点及测量原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测试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加工精度分析等方面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工艺系统刚度概念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验证误差复映规律。 掌握用“生产法”确定工艺系统刚度的测量、计算方法。
(4)工艺过程及组合夹具综合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艺规程设计、组合夹具设计等方面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工艺过程制定的相关知识。了解组合夹具的特点及应用场合,熟悉组合夹具的元件。掌握组合夹具的设计方法和组装技术。
(5)保证装配精度方法综合设计实验
了解光栅尺、扭矩传感器的特点及测量原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测试技术、装配工艺等方面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验学会建立装配尺寸链的方法。 掌握正确选择保证装配精度的各种装配方法。
实验项目 编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实验 类型 |
实验性质 |
实验 学时 |
每组人数 |
首次开 出年月 |
41230101 |
刀具的认识及刀具几何角度测量 |
验证性 |
与41230102选其一 |
2 |
1 |
200207 |
41230102 |
车削力的测定及经验公式的建立 |
验证性 |
与41230101选其一 |
2 |
4 |
200207 2014更新 |
41230103 |
工艺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
综合性 |
必选 |
2 |
4 |
2002072014更新 |
41230104 |
工艺过程及组合夹具综合设计实验 |
设计性 |
与41230105选其一 |
2 |
3 |
200207 |
41230105 |
保证装配精度方法综合设计实验 |
综合性 |
与41230104选其一 |
2 |
4 |
2002072014更新 |
13.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组自编,2014.3
[2]于骏一,邹青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3]《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各种版本
14.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要求: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0%,对缺实验成绩者不允许参加课程考试。
考核方式:对学生出勤,实验过程的表现、态度和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定。
评定标准:按满分10分计入课程成绩)
9-10分:实验课上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实验结果正确,实验报告内容完整、规范。
7-8分:实验课上认真听讲,表现较好,实验结果正确,实验报告内容完整、规范。
5-6分:实验课上能够互动,态度较认真,实验结果较正确,实验报告内容比较完整、规范。
3-4分:实验互动不积极,态度较认真,实验报告内容不完整、不准确,实验报告不整洁、不规范。
1-2分:实验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认真,实验报告内容不完整、不准确。
0分:未能按要求完成课程要求的实验项目的。
15.执笔人
张富 副教授
16.制定日期
20141012
17.审核人
曲兴田 教授
18.审核日期
20141016
19.学院审定程序说明
经学院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同意执行。
20.学院审定日期
20141022